全国十大配资 三监之乱:殷商后裔勾结周武王之弟谋反,周公、姜子牙再征天下_成王_叛乱_周朝
周武王去世后,他的幼子成王继承了王位,周公则成为了辅政的大臣。然而,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和周武王的三位弟弟联合起来散播谣言,声称周公有意图篡位,企图对成王产生威胁全国十大配资,进而煽动叛乱。
随着流言四起,周朝内部的许多人也开始对周公产生了疑虑,形势变得复杂起来。正是在这种动荡的时刻,姜子牙请求出征,准备征讨叛乱者,然而周公却拒绝了姜子牙的提议,决定亲自行动,为自己讨回公道。
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,周武王与姜子牙率领军队攻入了朝歌,成功击败了商军,战场上血流成河,商军溃不成军。商纣王见大势已去,急忙逃入鹿台,穿上象征着权力与奢华的宝玉衣,自焚而死。周武王亲自进入朝歌,砍下了商纣王的头颅,并将其悬挂在旗杆上示众,此外,他还亲手处决了祸国殃民的妲己。
展开剩余81%尽管商纣王已经死去,殷商的祭祀仍然没有被彻底摧毁,周武王秉承“灭国不绝祀”的原则,决定保留对殷商遗民的祭祀。为了安抚殷商遗民,展现周人的宽容与仁义,周武王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的故土上。
然而,周朝当时尚未强大,周武王对于武庚依然心存戒备,担心他会图谋不轨。因此,他决定将自己的三个弟弟派往不同的地区,监督武庚的动向。周武王将三弟管叔封在朝歌以东的卫地,五弟蔡叔封在朝歌以南的鄘国,八弟霍叔则被封在朝歌以北的邶国,这一措施即为“ 三监”。
公元前1043年,周武王去世,周成王继位。然而,距周武王征服商朝仅仅过去两年,天下局势依然不稳。周公为了防止诸侯叛乱,决定亲自摄政,代行王事。
周公的摄政开始不久,就引发了兄弟们的不满,特别是管叔。作为周武王的三弟,管叔本应在周武王去世后接任摄政职位,但周公却越过了他,这让管叔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不满,认为周公篡改了周武王的遗诏。管叔联合蔡叔、霍叔等人,开始散布流言,称周公欲图谋不轨,甚至有意取代周成王的地位。
流言传遍了整个国家,甚至连周成王与时任太保的召公奭也对周公产生了疑虑。面对内外的压力,周公决定先安抚周成王与召公奭。
召公奭是周公的同辈大臣,位居太保,在朝中地位仅次于周公。为了消除召公的疑虑,周公写了一篇《君奭》,向召公阐述了辅佐君主的重要性,并表示自己愿意与召公一同合作,共同维护周朝的稳定。召公听后,心中的疑虑得到缓解,决定支持周公。
随着流言的蔓延,三监联合武庚与殷商遗民的势力,联合东夷的徐、奄、薄姑等国,发动了叛乱。周公与召公奭商议后,决定召回姜子牙,这位曾在营丘建立齐国的太师,协助出征讨伐叛乱。
姜子牙得知殷商遗民再次兴起叛乱,愤怒不已,立即请求出征,然而周公却拒绝了他的提议,表示这件事关乎兄弟之间的关系,他必须亲自出手。姜子牙理解后,答应在都城坐镇,保障后方的安全。
周公安定了后方之后,决定亲自领兵出征,在出征前,他还写下了战前动员词《大诰》。在此激励军队,誓言为国家平定叛乱。
当周公亲自出征时,三监没有料到周公竟如此迅速集结兵力,逼近他们的地盘。尽管三监曾联合东夷之民,但他们并未做好与周朝主力作战的准备。很快,三监与武庚的军队在周公面前土崩瓦解,武庚、管叔、蔡叔、霍叔四人纷纷成为阶下囚。
对于这些叛乱的主力,周公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。武庚作为商朝的后裔,周公决定将其处死,以警示那些忘恩负义的人。然而,周公并没有彻底摧毁殷商的祭祀,他将商纣王的哥哥微子扶持为殷商祭祀的继承人,并在宋地建立了宋国。
管叔是发起三监之乱的关键人物,他不满周公越过他摄政的决定,最终也在叛乱中丧命。而蔡叔和霍叔只是从犯,周公出于对兄弟之情的考虑,并未将他们处死,而是将他们流放。
在击败了三监后,周公并没有停下征讨的脚步,继续向东讨伐叛乱的势力,姜子牙也协助周公,或在都城指挥,或亲自领兵东征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随着周成王逐渐长大,周公决定开始逐步还政于王。在周公的辅佐下,周成王逐渐掌握了政权,而周公则开始专注于礼乐的制作和典章制度的完善。
当洛邑建成后,周公举行了盛大的庆典,正式册封天下诸侯,宣布各项制度,以确保周朝的长治久安。
在周公摄政的第六年,他认为周成王已经足够成熟,便将权力完全交还给了成王。在还政前夕,周公写下了《无逸》,以殷商灭亡为警示,劝诫成王不要沉迷声色,牢记治国之道。
第二年,周公正式退位,开始过上养老的生活。在临终前,他坚持要被葬在成周,以表明他一生忠诚于周朝和成王。周公的死讯传来后,成王为了表示尊重,将其葬在文王之侧,显示了对周公深深的敬意。
周公在中国历史上被尊为圣人全国十大配资,他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,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。汉代的思想家曾评价他:“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,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,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。”周公不仅在两次克殷中稳定了周朝的统治,而且他为后世的礼乐制度和政权管理做出了深远贡献。他在成王年幼时的摄政,更是为许多后代的权臣树立了榜样,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智慧与胸怀。
发布于:天津市